深圳有什么点心?
广东人常说“吃饭”,指的是正餐,也称“吃饭”;如果说“食点心”,则表示在正餐之前或之后,正餐以外吃的有甜食或点心。点心又称“点心和点心食”,又有“小食”、“小吃”、“饮点”、“茶点”等别名。
北方也有点心和茶点
实际上,中国食点开始历史悠久,《尔雅》就有“苍颉创文字,有辛、巢、许等四人,食村亭中,因五色米饭,遂为饭之始。”的说法。可见,最早的点心始于神农氏,是祭祀时的主食;至商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已有春饼、酥饼、蒸饼、胡饼、饼牙;周代(公元前11~7世纪)有细末之饮、粉羹之饮;至秦代(公元前22~公元前20世纪),有酥(或即肥酥)、蜜栗、樱桃、松子、枣、瓜、面筋等的记载;汉代(公元前20世纪~公元2世纪)有黍、蜂糖、柿饼的记载,同时出现一种与供咀嚼的小食,即蜜饼,用椒、枣、胡桃仁等作成饼状,另以胡桃仁加蜂蜜制成胡桃糕;唐代(公元618~907年)有胡饼、丹元饼等;宋代(公元960~公元1297年)有梅花饼、麦芽糖饼等;元代(公元1271~公元1368年)有蒸酥饼和大夹馅酥饼;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有松饼、圆钵酒蒸枣;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年)有月饼、春卷、春盘、山楂糕、蜜饯等;近代点心趋向精致,还出现了如寿桃、寿面、鸡冠饺、春饺以及水果形、玩具形点心;现代品种更为繁多,制作工艺亦有相当高的水平。
广东点心师协会专家林润潮
广东点心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16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学会了用蒸汽蒸馒头。而真正意义上的点心是传统食品的“形美”“味佳”、内涵丰富和有文化和民俗特色的体现。因我国封建社会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吃东西都很讲究营养和讲究吃出来的功效,因而很重视点心的制作,不但要求制作精美,而且要求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所以广东点心的发展是很缓慢的。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我们广东才有正式的糕饼制作商店问世,而且当时只限于宫廷、官府和富贾之家办喜事时所用。到了1842年,才有广东人所喜欢的咸圆,然后还有花生、芝麻、芋头等馅制的点心,广东特色开始鲜明起来。
现代广东点心大致分为六大类:酥骨类、煎炸类、蒸煮类、烘焙类、卷煎类和油炸面食类。各类点心都有它独特的制作技巧,以制作精密,造型逼真,色泽丰盛,香味浓郁,味道多样,口感柔润,肥而不腻,清甜爽口,松泡酥脆为主要特色。
品种多达一千六、七种常见的有:天鹅蛋黄,喜鹊登枝,玉兔祝福,百鸟朝凰,松仁扎肉,蝴蝶翩翩,蝴蝶酥,佛手酥,金枕头,百果叉烧酥,鸡冠饺,蛋卷,糯米鸡,烧卖,糯米酿尖椒,荔枝瓦枝,雪枕,马蹄糕,萝卜糕,炸春卷,甜卷,荷叶饭,鸡仔饭,艇仔粥,花生糊,杏仁茶,豆腐花,双皮奶等。
广东点心特色之一是造型艺术,造型多样,造型是按主题立意,精心构思,取材岭南本土材料制作,各种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另一特色是调味品的运用,许多点心都用到“豉油”,“豉油”味鲜而不用盐,更突出鲜虾的鲜甜味道。广东传统的早餐四件,即蒸熟虾,蒸鱼,猪红汤,肠粉,不用油盐,用“豉油”调味,突出咸鲜和豉香。
广东点心注重营养配搭,选择料子讲究“新鲜”“色泽好看”“味道鲜美”,以养生为主。
广东点心注重人文情怀,每个节日,都有应节的茶果和点心,端午节的龙舟粽,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的年粽和年糕,迎春的春卷,立春的春盘,重阳糕,玫瑰糖,鸡仔糖,结婚喜饼,寿桃寿面,春节的年桔饼等等,都寓含着最美好的文化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