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向阳小学怎么样?
本人是1986年毕业于向阳小学(当时还没有向阳中学),后来考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现在在澳大利亚从事科学研究。 虽然毕业久远,但是对母校一直非常挂念。今年回国特意去学校看了下,变化非常大。新建了教学楼和操场,但是老建筑保留了下来,显得很有历史感。我在校园里走了一圈,看到了当年老师上课的地方,操场上玩耍的场地,以及教学楼里贴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标语,思绪万千。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都是工人,拿的是最低的工资。但我依然是在一个很好的学校里接受的教育。我的同学们大多家境比我好,但大家从来不炫富,不歧视别人。我至今还记得王希仁老师的自然课,张培英老师的音乐课,何燕凌老师的美术课,还有操场上体育课和课间游戏的时刻;也记得学校组织的春游和秋游,以及每年元旦师生联欢的歌舞表演。那时候学生没有手机,课外书也很少,所以课间大家都围着教师问问题,或者看图书室里的书,活动并不多。
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来了好几个转校生,其中有两个是上海黄浦区的富家女,因为家庭矛盾转学到我们学校。当时我住在学校宿舍里面,跟老师们关系非常好,所以能看出来他们对于转校生的照顾。不过这些富家女很快就在我们的教室里感受到了歧视,因为我们班里除了几个学习好的外,其余的都是学习差的同学,于是她们在班上很少说话,也很少跟人交朋友。只有我一个外地人经常找她们玩,并且带她们去逛公园和商店。他们把我当成班里唯一一个跟她们一样有“文化”的人。 现在回忆起来,我童年时候虽然不富裕,但是很幸福,也很快乐!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我都很好,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个低人一等的苦孩子。不过那些富家女就完全不同了,她们虽然家境好,但从小没跟我一样的穷人孩子能玩在一起,心里还是很孤傲。于是我们就变成了三个不同世界的人,各自有着不同的交际圈。
后来我上了大学,离开了那个圈子,而那两个转校生也回到了他们自己的世界中。我偶尔会听到关于他们的消息,知道他们的人生并没有像我一样平顺。有一个到了高中就辍学打工去了,另外一个进了上海的一家工厂做了名普通职工。他们都没有上过大学。每每想到这里,我就觉得人生真是千姿百态,每个人的命运真得是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