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是谁?
说起上海城隍,就不得不提提起上海城的建设者之一——侯仁之。 说到这位侯老爷子,那可真是位奇人! 他祖籍为山西太谷、生于天津,7岁丧母,随父移居北京;1930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青岛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因日伪封锁,青岛被轰炸,侯仁之率部西迁,辗转到达昆明,进入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胜利后回到青岛,任山东大学副教授兼史地系主任,后升教授并兼任考古研究室主任。1948年赴英国留学,取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6年后才回母校燕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北京大学历史系调往刚成立的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建立地质矿产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随后又参与了沈阳冶金研究所的创建,并担任首批科研人员。
1962年起主持辽宁鞍山钢铁厂“采选冶”试验基地的研究工作,并在该基地发现了特大型铁矿—海拉斯台铁矿,填补了中国矿物学的空白。 另外,在地理学界,侯仁之被誉为“北京古城复兴的脊梁”。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展开,旧中国留下的大量工业垃圾和城市建设残骸,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的质量。如何对污染源进行溯源,找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途径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身为北大历史学者的侯仁之提出应将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一新颖的思路受到了当时的教育部长柳斌的高度评价,并就此立项启动科研工作。 通过一系列研究,他们最终找到了古代都城建设和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为中国古都和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作为这一项目的核心成员,侯仁之本应得到更多的科研成果,然而当时的历史环境却使得他只能将大部分的文章都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只有两篇重要论文由于及时被收入中央党校的内部资料而被保存下来,其中一篇就是《论北京古城的复建》。该文对北京城的地理位置、建城历史和城区演变做了详细的梳理,并提出了复建古城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