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洋洋大多?
关于“多”,我看过一个数据,大概是说洋洋在17年内(2005-2021),出版了798本书;平均下来,每年出书约46本。当然这些书不一定是洋洋独立创作的,可能有部分是合著或主编的。 但我仍然觉得这个数据很惊人,要知道,一般作家一本书的产出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洋洋17年大约出了798本书,大概用掉8000个小时;如果按每天3小时算,那么她大约用了250个工作日,也就是整整7年时间!这还不包括她做编辑和运营公众号的时间。也就是说,即使不计人力成本,仅计算时间成本,每出版一本书,洋洋都要花费至少一个月完整的时间。
虽然有不少作者会同时创作多套书,一套书同时找多个出版社投稿,但是大部分作者的出版周期应该没有洋洋这么高效。比如我认识的一些编剧,他们一部电影写完,往往需要修改好几次,前后算下来,可能花上几年时间也很正常。 所以从出书效率的角度上看,洋洋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快枪手”。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上解释“孟夏草木长”,“孟夏”,即农历四月;“长”,即生长。农历四月,暖风徐来,草木欣欣向荣,舒枝展叶,正是一派生机勃勃的蓬勃生长态势。这是大多数古代注家、选家以及教材的注释。然而,从植物生长与季节变化的关联上讲,这一注释却与大自然的实际情形相悖;从诗人写作的内在情感体验与外物感应的高度契合上讲,将“长”字解释为“生长”,也并非最准确的理解。如果能从植物与季节、情感的关联上重新发掘“长”字的解释,我们对这三句诗的理解就可能有新的思考和感受。
每年九月左右,草木由青转黄,由盛而衰,叶子慢慢掉落,枝条日渐凋敞,进入冬眠状态。这是植物因为外界温度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反应。等到次年春天到来,气候逐渐变暖,“冬眠”状态的植物慢慢解除休眠而开始进入新的生长状态。这一生长转化过程,并不会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而是一个由微渐著、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一开始十分隐蔽而容易被人忽视。事实上,从初冬的十月至翌年的二月,是植物解除休眠不断吸收营养的时期,只是植物外表还基本保持原貌,并没有什么变化,仿佛仍在沉睡。从三月初开始,植物体内的营养就已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也就是渐渐长出嫩芽。这个长出嫩芽的过程从春天三月开始到农历三月底,天气还有些冷的时候就已基本结束。也就是说,“孟夏(农历四月)”之时,草木早已不是嫩芽之态,而是逐渐长成枝繁叶茂了。晋陶渊明云:“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读山海经十三首》)可见他笔下孟夏的草木也已枝繁叶茂。
这句诗中“长”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长大、成长”。也就是说,“孟夏草木长”,意思是可以理解为农历四月,植物已经长得很茂盛了。这里不是强调四月之时草木正在生长,而是说草木在四月时已经生长茂盛。诗人在这里,将季节与植物的关联进行了巧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