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天气预报还是天气后报?
贲坤最佳答案
“气象”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儒林传》中,记载了西汉时就有“气象学”这门学科,但主要指观察天象并加以推测;而现代意义上的气象科学大概是在18世纪前后开始形成的。当时人们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空气的流动情况以及它带来的天气变化。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了解越发深入,气象学也逐渐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在使用的气象预警发布机制是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气象监测系统,并将它与本地的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体系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气象预警信号发布标准。 在这个体系下,气象局通过地面、空中和空间探测等途径收集数据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传输和处理,然后根据预设的发布规则向公众发出警告。
目前,我国气象台站网已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地区,监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为精准预测天气变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也在改变着传统气象学的面貌,为气象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未来,我们将看到更智能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感受到科技给气象领域带来的变革之力。
天气预报发展至今,预报准确率已经大大提高。以最常见的晴雨预报为例,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去年全国平均准确率达到了87.6%,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差不多,而在10年前,仅在80%~85%。更短时间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更高: 12小时晴雨预报,去年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1.3%。
之所以仍会经常出现“天气后报”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天气预报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只要知道下雨就行,现在不仅要知道下雨,还要知道在哪个地方下,下了多少。所以,今后天气预报更精细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就现有的技术和认识水平,还有很大一片待开发的“领空”。
从时间上看,一般气象学和天气预报上的长、中、短期分别指5天以上、5天~3天和3天以内。现在的准确率短时高于中期高于长期。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现在3天以内的准确率甚至能和以前1~2天的准确率相比。
此外,从地域上讲,我国的天气预报现在多做到128个格点到64个格点,覆盖全国,每个格点就代表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具体天气信息都和相邻区域有差别。现在我们正努力做50个格点,未来还要做25个格点。这样一来,每个区域越来越小,信息越来越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