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什么城?

朱佳滢朱佳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广州的“市”与“城”,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广州现存的“市”,除了旧中轴线的解放北路、中山五路、六马路(今人民路),今北京西路至光复中路一带,其余的大部分都位于今越秀区北部的城区内。这些区域在明清时期都属于广州府的番禺县辖区,近代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成广州市的主要商业区。 “城”则完全不同。从秦朝开始,广州就属于南海郡番禺县的辖区;汉朝时,番禺县城墙的规模达7丈(合219米),并设东、西、南、北四城门。后来经过历代的修葺,到宋元时期,城墙高度超过40尺(合137米),并有八大门。

明代初年,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又在原城外筑新垣,增筑炮台,扩大水城。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迁都并改称今名后,还派宦官在这里监工,重建城垣,并在各门的城楼上建楼牌楼,重开八门。 这就是说,今天的越秀山一带,在宋朝以前就是广州的古城所在了。而明代重建的城墙,基本保留了古代的轮廓,只是在外围加了围壕。因此有人说,广州古城的城墙,实际上是有“九门十二圈”之说。

到了清代,由于海防的需要,又对城垣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将南门外江边的沙面岛用石堤填土,拓建成新市区。这一带便是今天的荔湾区,其范围大致相当于清代广州城的南部和西部。 至于作为城市中心的“市”,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清乾隆年间,在广州的东部(今海珠区)和北部(今荔湾区),分别建起了海珠、荔湾两寺,作为城隍神(即各地都有的城隍爷)的庙宇,从而形成了广州独特的“一城两塔、双环六脉”的格局。

达祥茜达祥茜优质答主

秦代广州地区设置了南海郡,赵佗作南越王后,又于广州地区分置番禺 ( 郡 ) ,辖今广州大部分地区,始有地方行政建置。汉武帝开发南越,在今广州先后设立珠官和冶官,专门管理南海地区的珠玑和铜锡加工业务 。汉代广州城名“任嚣城”,以秦南海龙川令任嚣命名。

西汉末年,南海尉任廷在广州附近今市河南珠玑巷附近筑围墙自保,人称小庐陵。王莽篡汉,天下大乱时,北方民众为避战乱和灾荒,扶老携幼南下,投依任廷,因人数渐增,小庐陵不敷居住,任廷就在珠玑巷边扩建乌衣国容纳。王莽被杀,刘秀复汉,乌衣国部分人回北方,其余人就以乌衣国为聚居地,形成村落。

东汉末年,交州刺史部尉陈覆,筑泥城,围珠玑,建制木栅,形成村落。东吴孙权又加高城墙,称为“石头城”。226年,又在石头城东15公里处建造东吴州治“东官城”。到晋永嘉二年(258),南度百姓达百万,州郡长官为防患,于乌衣巷北修建新城。后该城改名为“番禺” (南汉时曾一度称为“穗城”,这是广州旧称“穗”的由来。)这便是今古城池的前身,周长六里十四步。 南汉时,都城南移三里,扩建新城,周长二十里。

宋代以后历代均在旧城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增筑,到明代洪武年间,对旧城全部进行改建,用石和砖建成方圆约7公里,高3丈多、底部宽16米、顶宽9米的城墙,辟有东(德)门、南(镇海)门、西(靖海、小西)门、北(大北、小北、孔庙)门共9个城门,城周壕深2丈多。在今解放中路中山五路西北角有清初重建的镇海楼(五层楼),它是明代全城最高建筑,曾是当年城楼了望台。清兵攻陷广州后,毁拆大部分城墙,1916—1935年全部拆毁。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政权,于乾亨元年(公元917年)从广州移都兴王府(今广州市五仙门西,二沙头东,海珠河南北),兴王府设有宫室,其范围北至华林寺,东至五仙门,西至黄岸,南至海珠洞(宋时海珠洞在今二沙头附近海珠渠一带,在江中为一小洲,即海珠岛,明中叶泥沙淤积逐渐与陆地连为一体),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兴王府宫室周围建有夯土城墙,高2丈厚5米,设5门,北为玄武门,南为朱明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东南为阳春门。五代南汉国的宫廷就在其境内。兴王府作为南汉都城历时84年,南唐保大十二年(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被周世宗所废。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海珠仓,所筑土垣为海珠仓防御工事,又称海珠仓古城,清康熙时仍存。

据考古发现,在广州老城北面的越秀山和中山四路一带,有西汉初南越国修建的古城垣,东汉初广州治所所在的东官城,南朝梁时的“梁王城”,唐代的“南薰门”等废址。唐代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各项功能发展和军事防卫需要,旧城不断扩大,到宋代逐渐形成周长6里4十四步的石郭。明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扩建为周长20里的石、砖城垣,辟有9个城门。民国初期,城垣大多被拆除,到1934年广州市修筑环城马路时,仅存的西、北两段城墙也全部拆除。

明代广东布政使司(省署)从旧城东门内海珠北移,择地于明代东郊三里外之东华里旧仓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