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什么城?
广州的“市”与“城”,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广州现存的“市”,除了旧中轴线的解放北路、中山五路、六马路(今人民路),今北京西路至光复中路一带,其余的大部分都位于今越秀区北部的城区内。这些区域在明清时期都属于广州府的番禺县辖区,近代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成广州市的主要商业区。 “城”则完全不同。从秦朝开始,广州就属于南海郡番禺县的辖区;汉朝时,番禺县城墙的规模达7丈(合219米),并设东、西、南、北四城门。后来经过历代的修葺,到宋元时期,城墙高度超过40尺(合137米),并有八大门。
明代初年,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又在原城外筑新垣,增筑炮台,扩大水城。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迁都并改称今名后,还派宦官在这里监工,重建城垣,并在各门的城楼上建楼牌楼,重开八门。 这就是说,今天的越秀山一带,在宋朝以前就是广州的古城所在了。而明代重建的城墙,基本保留了古代的轮廓,只是在外围加了围壕。因此有人说,广州古城的城墙,实际上是有“九门十二圈”之说。
到了清代,由于海防的需要,又对城垣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将南门外江边的沙面岛用石堤填土,拓建成新市区。这一带便是今天的荔湾区,其范围大致相当于清代广州城的南部和西部。 至于作为城市中心的“市”,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清乾隆年间,在广州的东部(今海珠区)和北部(今荔湾区),分别建起了海珠、荔湾两寺,作为城隍神(即各地都有的城隍爷)的庙宇,从而形成了广州独特的“一城两塔、双环六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