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属于成都吗?
这个提问有点味道,感觉题主应该是很重视同学情义的人。那我就从人文历史方面谈谈对“绵”的看法吧。 首先明确一点,历史上的绵阳,指的就是现在的绵阳市区,也就是涪城和游仙两区。历史上从未有过“成绵”或者“绵成”的行政区划建制。
先秦时期,今天的绵阳市区归属于蜀国地界(周武王灭商后封古蜀国国君为诸侯,称蜀侯);战国后期秦国攻灭蜀国后设立蜀郡和广汉郡,今天的绵阳市区属蜀郡管辖。西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实行郡县制,统一改名蜀郡为益州郡并移治于雒县(今四川北部广汉一带),今天的绵阳市区隶属于益州郡。直到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益州牧刘璋据有蜀中时始分益州郡置广汉郡,郡治设在雒县(今天川省广汉市),这时才出现“广汉”之称谓,同时废除“雒县”之名。
晋朝永嘉年间(公元307年—公元312年),西蜀政权首领李雄以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这也是“成”字首次出现在官方建制中。同时,成汉以汉高祖刘邦的祖父刘煓的谥号“太上皇帝”尊自己的祖先。刘煓是汉文帝刘恒的父亲,因此又称为“太上皇”。
到了唐朝初期,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把“太上皇”中的“太”字省去,这样“太上皇”就简称为“大圣皇上”,而“大聖”的“圣”字又与汉代的“盛”字相似,于是又改称为“大圣明君”或“大圣明王”。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和国际声望的提升,唐朝皇帝自唐玄宗开始大多以“开元盛世”、“天宝豪气”自称,“大唐天子”的称谓也由此而来。
宋朝时候,沿袭了唐以来的制度,宋真宗曾经自号“兴国祖师”。到了后来金兵入侵,宋朝偏安一隅之时,为了表示和辽金对抗的决心和勇气,皇帝们又开始以“中兴大明”、“靖康”等纪年和称谓自居。“中兴”二字本来就有复兴之意,说明这时候的皇帝们还是怀有光复汉唐雄风的期望的。那么为了与“前朝”相区别,他们自然不会采用“上古”、“汉唐”之类的表述方式。所以这时候开始,“中兴”之下的“新朝”诞生了——即所谓“中兴新气象”。
元明清三代基本沿用“中兴新气象”的提法,只不过有时也用“后金”、“后清”表示“金清”之后的时期。 “后世”一词比较特别,它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指代概念——即“后来的世道”的意思。在这里“世道”替代了“朝代”的含义。如《儒林外史》第三回:“他一生精明,那里肯把钱财放在肚里,一生做下来的钱,够多少后人用的!” 从以上简单梳理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为了显示本朝比上一朝更先进,除了改变制度、发展生产之外,在称谓上也是费尽了心思。尤其是南宋以后,这种用意更是非常明显。
如果单独看“兴”“炎黄子孙”或“炎黄传人”的表述方式,的确容易让人误会是说我们中华文明起自殷商,而忽略甚至歧视之前的历史时期。但是,如果我们把“兴”字放一下,整个词组的意思就变得清晰起来了——“中国兴盛且源远流长”——这里显然是把中华文明放到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坐标位置上考察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