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好吗?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交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国家首批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重庆市“重点研究型大学”。
学校现有南岸(大校门、西门、东门、龙井湾)、大渡口(李家沱校区)、江北(马家翠云校区)、大学城4个校区,占地4217亩,校舍建筑面积15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72亿元,纸质、电子文献241万册,其中电子学术期刊57万余册。学校由1951年西南军政委员会和交通部批准成立的西南公路工程技术人员训练班发展而来,先后历经西南公路工程学校、西南交通学校、成都地质勘探学院重庆工程系、西南地质职工大学重庆地质机械工程学院、重庆建筑材料工业学校、西南交通中等专业学校、重庆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交通学院等发展阶段。2006年5月重庆交通学院和重庆建筑大学合并组建为重庆交通大学。学校下设土木工程学院、河海学院等16个学院以及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武装部、体育部等教学机构,有85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有交通工程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有结构工程等一级学科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55个,其中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47个。与30个国家和地区的51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00人,正高级职称教师331人,博士生导师118人。国家级特聘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1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2人,交通运输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入选者1人,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20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2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4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5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8个。
学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建校66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8万余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现有在校学生4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留学生500余人。2013年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69.85%,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组、二等奖16组,全国交通科技大赛获金奖1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一等奖1组,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获一等奖,第14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南赛区亚军,2013年全国室内五人制足球甲级联赛第6名,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甲组一等奖等,毕业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建校以来先后得到国家、交通部和兄弟院校、社会各界以及新闻媒体的关注和好评。
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通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内河航道整治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省(部)重点实验室”、“山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工程材料省(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深水高坝安全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抗震减震重点实验室”、“重庆交通发展研究中心”、“道路与交通工程试验分析中心”、“船舶力学性能试验中心”、“河流水力学研究所”等40余个国家、省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
2013年学校实现纵向科研合同43170万元,到账29202万元。全年新增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项目、重大公益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69项。在研973计划项目4项,其中作为首席科学家执行项目2项,负责2个课题2项。2013年获得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交通运输部科技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学校坚持“开放、交叉、共享、协作、创新”科研方针,不断强化为区域经济和交通事业服务的科研导向,积极推进学科集群建设,以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大土木”类学科为主体,以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会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为支撑,大力发展公路、港口、航道、桥梁、隧道、载运、轨道、岩土的“大交通”类学科专业群和以“道隧港桥”为特色的新兴学科专业群,实现了从“交通领域全覆盖”向“大交通、全覆盖”格局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