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金刚碑为什么衰败?
在上世纪中叶,金刚碑的繁荣期嘎然而止,随着嘉陵江上有了轮船,金刚碑码头失去了它的运输功能,再加上公路兴起,金刚碑交通闭塞的缺点便越来越明显,商贾们便离开了金刚碑,前往交通更加便利的磁器口。就这样,曾经的繁华被荒烟蔓草和破败的房屋所代替。金刚碑就这样在沉寂中度过了大半个世纪。
金刚碑老场镇占地约2.5万平方米,场镇依山而建,沿嘉陵江而形成一条老街,保留有40多幢160多间吊脚楼老屋,青石板路两旁是穿斗和砖木结构房屋,多为晚清和民国年间建筑,青石板的小路与成片的吊脚楼群相映成趣,形成一种非常独特的小镇风情。
金刚碑古村有1200多年历史。抗战时期,金刚碑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码头,与重庆北碚的澄江码头相连,承担了特殊的历史任务,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重要采煤区及煤炭转运码头,当时金刚碑的煤炭供应着全市60%的用煤量。此外,金刚碑还是当年著名“三厅”——中国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摄影场创作人员休闲娱乐之处,贺龙、郭沫若、徐悲鸿等名人曾在这里留下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