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馒头叫什么?
谢邀。 “馒头”一词来自吴语,是“面点”的统称,其中当然包括馒头、包子等。但“馒头”二字的含义并不像今天的词义那样局限。在唐代,人们是用“馒头”来称呼今天的小馒头的——当然,那时的人也不知道什么叫“小馒头”,只是把外表光滑、没有褶纹的馒头统称为“馒头”而已。 至于大馒头(包子的起源说法很多,这里只说说与“馒头”有关的一种)则是“馒头”加上肉或菜做成的。 吴语中有一个字“糜”,读如mu2,这个字用来表示一种用米粉做的饭食,今天的汉语拼音写作mí。《唐五代志怪小说选》里有一篇《卢氏子》,文中提到这种食品:“其粥作屑,沸汤而糜之。”这里的“粥”指的就是这种米粉做的饭。
“米”在古代是一个常用字,它的读音和现在不一样,古人读如mi4,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迷”音。“米”的这个读音保存着古浊声母*bd的音变规则,在第二、三声的字里,“米”常读作mi3;第一声的字里,“米”则读作mi4。“麋”字的第一声读音就是这样来的。 除了米饭、粥以外,米粉还可以做成条状的食物。王建的《蜀葵》诗里就有“粉姿黄蕊杂仙香”的句子,这“粉姿”就是用米粉制作的形状如同花朵的点心。
一、因为各处习惯不同,叫法亦有不同,北京等地称发面空心带馅的为包子,不带馅的称馒头。在山东,有馅的叫“捏菜(音‘采’)的馍馍”,或简称“菜馍馍”,无馅的叫“馍馍”。有的地区,如山西、河南以及上海一带,馒头、包子都不叫馒头,而统一叫“馍”或“馍馍”,馍是有馅的,没馅的叫蒸馍。
而在南方,一般有馅的通称包子,发面不带馅的称包 cake,不发面带馅的称汤包或菜包;蒸饼不叫蒸饼,而叫发面烧饼。馍的本义是“烧饼”,《说文》:“馍,烧饼也。”馍馍是复指的叠音词。
二、南方不产麦,无麦亦无麸,麦与麸,北地带到南方来,皆用“北”字表示,馍馍、笼饼、蒸饼,亦随地带到南方来,一概称作“北”字头。“笼饼”、北蒸饼,叫惯了,就省掉“蒸”字,“蒸”跟“馍”一样,是“烧饼”、“烙饼”的意思,故称饼时,有指明是“蒸”制的必要。
三、由于“馍”字为“火烧”之物,而人们不知道南方的馍馍是蒸出来的,因此,南方的馍馍就另起了个“馒”的名字,其本义就是“馒(慢)火蒸出来的馍馍(烧饼)”。
四、南方馒头之“馒”字,是本字,即在南方馍馍蒸制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声字,“馒”与“馍”的音义都有牵涉,“馍”亦可作它的声旁,只是受“馍”的本义所制约,未被选取而已。“馒”字是在“馍”字之后产生的,它的“蒸”义也是在南方产生的,是专为“蒸出的馍”这一特有食品而设立的。
五、“馒”在北方亦可入词,“馒头”二字是“蒸出的烧饼”之意。只是“馍”字、馍馍这一食品,在北方本就非常普遍,一般无需再蒸制和产生“馒”字。又因北方馍馍较南方多而普通,南方的“馒”字就不可能像“馍”字一样进入北方通用语汇系统中(北方通用语汇系统影响到南方,却无从得知。)在北方“馒”字仅作为一种外来音义,仍保有本字的意义,如前所述,用作“馒头”一词,或用于外来语“馒头山”、“馒头神”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