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气吃什么?
梅里,又称黄梅天、霉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都会经历的阴湿天气。 空气湿度高(可达100%),低气压,闷热,无风。 这样的天气最宜发霉,因此也被成为“霉雨”。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进入四月之后,气温回升迅速,中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了雨季。南方的阴雨开始于四月中旬,此时温度升高,空气潮湿。到了五月中下旬,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与位于台湾省的副热带高压互相激荡,造成中国的强降水。
除了西南地区之外,江南一带普遍有雨水滋润大地。在江南的农村,人们将这一时节的降雨命名为“梅雨”或“黄梅”。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芒种”的到来代表着仲夏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芒种,芒种也。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在北方,芒种前后正是小麦成熟的时候;而在南方,正是早稻拔节的时候。
“梅雨”或者“黄梅”“倒春寒”和“冰雹灾”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对自然现象归纳总结的结果。 随着气象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引起“梅雨”的不仅是东南暖湿气流,还有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因为海拔高的地方最先感受冷空气的影响,所以西北高原会率先迎来降雪。而在江南,要等冷空气影响后再经历一次升温过程才会出现阴雨绵绵的“梅雨”天气。 这样冷热交替的天气最容易导致食物腐败滋生细菌,于是古人得出了“时过午未,热蒸湿动,而作霉者,此时也。”的结论。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真菌是在温暖的季节里通过孢子繁殖产生菌丝来侵蚀食物从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腐败”过程,但是“霉变”一说在我国依然广泛流传。 所以面对这些从古代延续至今的饮食禁忌,我们实在没有道理去苛责古人的认知能力有限。毕竟他们当中许多人连自己的基因都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