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什么天气?

幸雨珊幸雨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萧县地处皖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夏冬较长。年平均气温14℃(1985年至2013年均值),极端最低气温-20.5℃(1979年1月15日),极端最高气温40.8℃(2006年6月12日);无霜期平均为211天(1985年至2012年);年均降水量91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4%);年均蒸发量1549毫米。具有“春旱、夏炎、秋涝、冬冷”的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1、春季 气温回升快,变化幅度大,常有倒春寒现象发生。降水稀少,湿度较小,风力较大。

2、初夏 气温升高迅速,降雨增多,并伴有强对流天气。进入梅雨季节,阴雨绵绵,气温较高。

3、盛夏 天气炎热,降水显著减少,常常出现高温少雨干旱天气。

4、初秋 由热转凉,温度下降缓慢,秋雨连绵,气温较秋季低。

5、深秋 阳气渐弱,阴气充盈,气候渐寒,常伴有寒潮雨雪天气,昼夜温差大,气象灾害频繁。

乐宇阳乐宇阳优质答主

萧县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交替地区,北临黄淮平原,南接皖山丘陵,境内岗丘起伏,河流纵横,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气候总特征表现为:四季分明、春秋相连、气温偏高、雨量集中、易旱易涝。全年无霜期长、生长期长、日照充足。

2011年,萧县年平均气温(14.8℃)和地表平均气温(15.0℃)均较常年(14.1℃)偏高0.7℃;年最高气温(37.8℃)出现在7月23日,最低气温(-14.9℃)出现在1月23日。年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季出现两场大风连阴雨,对冬春作物生长造成影响;汛期出现多次暴雨天气过程,出现较重洪涝,山洼农田受淹。暴雨过后高温闷热,空气潮湿,人体不适;初夏和盛夏各出现1次阶段性干旱,对在地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7月下旬末到9月份异常高温少雨,严重影响夏播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秋季机收,对人畜健康、水电供应、城市运行和公众生活影响很大;冬季出现多次降雪冰冻过程,对人、畜生活、交通出行等影响很大;年内虽未出现大范围严重干旱,但在秋冬连旱、春旱、伏旱和秋旱等多种干旱叠加影响下,累计受旱日数和累计重旱日数分别达65天和39天,为2013年以来之最,严重影响到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

2012年,萧县年平均气温(14.9℃)和地表平均气温(15.2℃)均较常年(14.1℃)偏高0.8℃;年最高气温(36.6℃)出现在7月9日,最低气温(-14.5℃)出现在2011年12月31日。年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汛期内降水量异常稀少,干旱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达271天)为本县所罕见,严重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和在地作物生长。冬季出现多次降雪冰冻过程,积雪深度达16.9厘米,最大冻土深度达15.5厘米,对人、畜生活、交通出行等影响很大。夏季虽高温日数多(达49天)、强度大,但无高温连晴天气发生,未出现严重伏旱。年内虽未出现大范围严重洪涝,但在春季连阴雨和几次暴雨过程影响下,累计暴雨/大雨日数和洪涝日数分别达7天和7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