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熙路在成都哪里?
老成都人都知道,以前的春熙路可是比现在的上海南京西路还繁华的。 那到底是为什么,让一条街道能有这么巨大的改变呢? 这还得从民国时期说起…… 在近代以前,成都并没有“街”的概念,只有“巷”。比如去宽窄巷子,就说“逛胡同子”!
不过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一些外国商人瞅准了成都市场,开始在城外找地盖楼开店铺。他们看中了城北的“北门厢”地区(也就是后来的北新街、万福桥一带),于是纷纷在这里修建洋行和商铺。
1924年建成的金碧辉煌大楼,是当时成都最高的建筑(84米高),也是当时全川商业最为集中的场所。 为了和北京的“商业街”相区别,成都人把这种新修的商业街称为“洋街”。最先修的是北新街,然后才是春熙路(南新街)、中正街(今人民中路一段)等。这些“洋街”的建筑风格迥异于传统民居,当时有“到成都,赶火车”的说法,形容建筑高大现代的风格。
因为新修的“洋街”离原来的老城太远,交通很不方便,所以老百姓买东西不太去那里,而是去旧货摊。很多洋行的生意并不好。 后来,一些华商看到了机会,开始在新修的“洋街”上开办各种行业。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华兴斋酱园”老板周伯良,他在看中了万福桥这块风水宝地后,投巨资改建扩建,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集餐饮、娱乐、商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建筑群。这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春熙路北段(原北新街)的商业也从此迅猛增长起来,成为全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由于万福桥一带太过繁华,以至于很多人忽略了它曾经的名字——北新桥。而春熙路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旧城城北的水运码头,而“熙”代表的就是这座码头上的“熙来攘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