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多少土著?
这个数据不太好统计,我根据身边人和同学的朋友圈的简单统计,大概20%是老杭州,也就是父母出生在这里的,80%新杭州人。 新杭州人中又分两种,一种是在60年代到90年代从外地到杭州工作的,他们大多拥有城市户口,在郊区购买过房产,有一部分也拿到了城市户籍(1998年之前很困难);另一种就是在近十几年到二十年左右从外地到杭州工作的,他们多是大学生或者以上学历,在城市中工作并且落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杭州人。这些人在“杭州”这两个字的意义上没什么区别,都称得上“土著”。而老杭州人的后代由于都是城区户口,且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市中心,也不会再有什么农村土地分配的问题,自然也在“杭州”这两个字的含义中被淘汰了。所以严格来说,只有“本地户口+祖籍在杭州”才能算作地道的“土著”。
当然,现在“土著”这个词已经超出了籍贯的含义,更多代表了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熟悉和融入,不论你是不是本地人。因为一个外地人如果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长时间,也会对这个城市产生很深的情节与归属感,就像杭州的土著一样。 那么,为什么还要区分土著和外来者呢?我想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均等的,有中心区与外围区之分,有市区与郊区的差异。尽管大家最终都是在杭州这个大城市里拼搏奋斗,但是获得的机会是不平等的。
作为土著,我们生来就在这个城市中央,无论我们是否努力,我们的环境比外来者更容易得到认可,获得的机遇自然也更多一些——虽然外界看来也许并不公平。但是社会学家们指出,这种因为起步点不同导致的社会分化,其实在任何一座大城市中都存在,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土著与外来者的对立其实并没意义,因为我们不能要求大城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重要的是如何使各个层次的人都尽量往同一个层面流动,从而让城市阶层结构更为平衡稳定。这才是真正应该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