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有哪些旅游景点?
1.湘鄂豫三省交界碑 湘鄂豫三省交界的石碑,原在镇东八里处的大桥上(当地人称桥为堰),1962年因水利建设需要被搬至现在位置。碑座系青石板雕刻而成,长0.8米、宽0.57米,厚0.34米;碑身用石灰石凿成,高1.86米,宽0.55米,厚0.27米(碑面有“清乾隆五十年立”等字)。该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九月十五日,由湖南安化知县吴国栋与湖北施南府同知陈大猷商定,并请当时的陕西巡抚兼提督衔毕沅亲撰碑文;碑阴是河南南阳府知府朱筠的跋语和湖北省施南府同知李之芳等八人的签名;碑阳、碑阴分别有七十六人及四十二人的题名。此碑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文献价值,现已被南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千佛寺 千佛寺位于该镇南街,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刻于石碑上的《重修千佛山记》记载:“考其始创,不知何时,或曰明洪武年间……” 现存建筑除天王殿外均为清代遗物。千佛寺规模不大,但建筑艺术颇有些特色。天王殿系硬山卷棚顶,前有月台,门为拱券形,上有砖雕匾额。寺内中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山门、大雄殿。大雄殿为该寺主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前出厦,殿前有月台,左右各有一砖砌台基,台上原有僧房数间,现已不存。大雄殿内外皆饰有精美的石雕、木雕。尤其是大殿后檐下和两山墙的垂柱之上,均饰以石雕龙头,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十分罕见,实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雄殿内塑有佛像三尊,正中坐释迦牟尼佛,两旁分坐阿难、迦叶;东西两侧各有禅床一,上供伽泥佛十尊,大者约高一尺,小者仅一寸许。这些造像虽经多次修葺,但仍保存完好。 大雄殿内壁及两山墙下部满布壁画,内容为佛传、本生、因缘诸故事,虽历经沧桑,大多已模糊不清;唯东南墙角一石匠题写的“道光己丑年夏月建”字迹尚清楚可辨。
千佛寺虽历经沧桑,几经战乱破坏,但仍基本保持了原貌。解放后,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对千佛寺的保护工作,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古石桥 古石桥位于湘鄂豫三省交界处,建于明代初期。石拱桥长三十余米,宽六米左右,两边设有人行踏步,两侧各嵌有三块石碑,中间一块为建造时间标志,左边一块记录捐资情况,右边一块为维修情况的记录。整个石桥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极具历史文物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四:刘青霞故居 刘青霞原名刘静庵,又曾用名刘长卿。因其父刘蓉曾任湖南幕宾,居住岳麓山青霞峰下,故取号青霞。 刘青霞自幼随其兄刘仰济、姊刘品三等就读于家庭私塾,聪明好学,能诗善文,尤其爱好书画篆刻。她不仅精通琴棋舞蹈,而且喜欢骑射,经常和青年男子们一起打靶、骑马游街,使那些封建卫道者们大为惊骇,而人们则称她为“奇女子”。 她一生追求真理,向往光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她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加入了同盟会,并与丈夫蔡廷锴脱离家庭,投身革命。辛亥革命时,她积极支持丈夫参加广州起义,后又资助蔡赴欧学习军事。 袁世凯称帝时,她曾将家产变卖充作反袁经费。
北伐战争开始后,她又将卖宅得款全部捐献给国民政府作为军费。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又将所藏名人字画、古籍善本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她还将自己珍藏的170多件文物精品全部捐赠给人民。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志士的光辉一生,南阳人民于1963年在她的家乡建成了纪念馆,并于1981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白浪街 白浪街又称白龙渡,相传古时河上有座桥,桥下常白龙出没,故名白龙渡,后因兵火水患,桥梁冲垮,遂演变为白浪街。白浪街位于古镇西半部,长约五百米,宽约五丈,南北走向,是一条明清时代的商业古街,街面铺青石条,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市面繁荣,人来车往,好不热闹!白浪街最著名的地方是其“三街六巷二十四胡同”的结构格局,这种结构方式在全国都很少见,它把一个几百米的街市划分成了几十个小单元,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又增加了街市的整体空间变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六:铁索桥 荆紫关铁索桥又名观音桥,位于淅川县荆紫关镇北荆江河畔。该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原是一座以竹木为材料的小桥,后为防匪患于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改为铁链木桥。桥面以14根铁链相联,铁链之间再以36根大竹杠横架,上铺木板,两端置铁钩,以铁环相连,构成桥面部分。桥面两旁护栏各12根,均以铁铸成,每根铁柱上铸有图案和铭文,有的还铸着当时的社会新闻,甚为方便行人赏玩。桥面中部竖有木柱12个,上置木亭一座,供行人休息。每当暮色四合之时,桥上灯笼摇曳,铁链生辉,成为荆紫关一大景观。 荆紫关铁索桥虽然坚固异常,但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差等原因,加上洪水冲刷,屡遭毁坏。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桥毁,当地人在距旧桥下游百余米处重建一座木结构的观音桥;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又在原来木桥的基础上加筑石墩,改建为石拱桥;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石桥又被大水冲坏。 此后,当地人只好改走水路往来,直到建国后,由于荆紫关村居民逐渐搬迁,这条渡口才渐渐废弃,最后沦落为一个码头,昔日的繁华景象也已成为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