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巷那站地铁叫什么?
“户部巷”这个地名在历史上可是有名有姓的,不是瞎编出来的。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武昌城设有户部山、户部桥。 民国初年,武昌城设置7个区,其中中正路(今解放大道)以南属第二特区,其分区以中山路由南向北而称第一区,第二区辖地为现武昌区南部和洪山区大部分地区。因古地名户部山与第二区的位置相符并位于城区中部,故名户部街。将旧地名引入新地名并在地理图中加以标示,始于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武昌城市地图。“户部巷”由此而来。 在20年代至40年代的汉口,有两条街巷分别叫做“户部巷”和“小户部巷”。现在通常所说的“户部巷”一般指“小户部巷”。
不过“小户部巷”的历史比“大户部巷”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大清王朝的康雍乾时期,当时武昌县城内的主要街道两边大多都建有房屋,只有中间一条宽约八米的道路可供行人和马车通行。从清末民初的地图上看,小户部巷一带由北至南分布着铁匠巷、油坊巷、棉花街等小巷。 小户部巷之名出现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文献资料中。据光绪年间的《汉口镇志》记载,小户部巷“即前之竹木街,居民多竹木商,亦谓之竹木巷”。这里所指的“竹木街”也就是小户部巷。至于为什么又叫竹木巷呢?因为在这条街上曾经有大量贩卖木材和竹器的店铺。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以前有竹木巷、小户部巷,而没有大户部巷呢?难道是清朝官府专门给贫苦老百姓居住的地方?
非也非也。。。其实啊,这条街上原来住的都是有钱的大户人家,例如明清两朝楚王府就位于今天的解放路一带,而当时的楚王府大门前就是小户部巷。 之所以后来变成了平民聚集区是因为同治年间武昌城里发生了一场大火,楚王府被烧成了废墟,随后在火场附近建起了大量民房。于是从前的大户聚居区变成了贫穷的市井之地,小户部巷之名也因此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