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信大厦是谁的?
中信,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信用的意思,也就是中国人信誉的象征!那么为什么要建造这座大夏呢?这还要从60年代初期开始说起…… 那是1963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为了落实国家外贸发展计划,准备在广州市黄埔区南边的珠江河边上建一座外贸大楼,以作为进出口贸易的公司和银行所在地;然而,正当工程马上要开工的时候,却出了事情。
当时全国正在大兴土木,建设规模之大,史上罕见,然而建筑材料却极度紧缺。为了建设这座大楼,中央派了两位特殊的人物前来勘察——一位是建材部的副部长,另一位叫沈鹏,是全国有名的书法家。 两位部长的任务,一是考察工地,二是收集原料(当时原材料都是按计划分配)。他们到了广州后,立即展开工作,到处打听消息、拜访有关人士。
听说有个叫“李云街”的广东干部很有办法,便找到他帮忙。原来,李云街是搞地质勘探出身的,对石头很感兴趣,他听说建材部的人来了,便主动找上了门去。 一见面,李云街就直截了当向两位部长提出了问题: “你们到底要多少水泥?” 建材部的副部长被问住了,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还是沈鹏坦然应道:“你要有多少,我们就有多少。” 李云街听了,点了点头说:“这样就好办,我给你们送40万吨。不过你们要保证,这些水泥要用到实处,不能浪费!” 随后,李云街真的安排人将40万吨水泥送到了工地。
这就是中信集团的前身,而首任董事长就是沈鹏,他后来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于2005年去世。 大厦终于建成,可是“中信”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当时我国实行的是外汇管制制度,出口商品要兑换成外汇,进口商品要兑换成人民币,都必须通过外汇管理机关办理手续,而且不允许个人买卖外汇。
由于外币在银行柜台里是不能随便取出来的,于是人们就把现金换成“外汇券”,用于在外币和人民币之间进行交换。而“中信”这个词,就是用“中”字表示人民币,用“信”字表示外汇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