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有什么?
从国家层面来看,“改革开放”是历史必答题,没有选择,“向前看”是唯一答案; 其次,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窗口和试点,只有深圳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一是原来底子薄,可调动资源少,作为试验田风险相对较小;二是临近香港,对外交流方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三是经济特区面积有限,在政策和资金上又能得到一定支持,问题相对简单,容易出成效。 最后,从深圳自身角度来看,除了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外——这是客观因素,不可控——最重要的是1978年之后长期的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活力、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和对改革的诉求这三方面的内部动力。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三大动力,或者哪怕只是其中一项消失,深圳也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从国家、地区和个人三个方面来看,深圳改革和发展的动因是很充分的。 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有改革开放的契机和需求,深圳就能发展成这样吗? 应该来说,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64年至73年工农业学大寨的期间,深圳的工业已经发展得比较快,形成了以电子、家电、仪表、通信设备为主的工业体系,并且拥有一批像康佳、TCL这样有实力的企业,但缺点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且创新能力不强。
如果仅靠过去的积累,深圳也许能够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工业基地,但是很难成为国际化的都市。 真正让深圳脱胎换骨的是改革开放之后实施的特区和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这一方面既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基础,又很好地抓住了时代提供的机遇。可以说,如果没有对外开放的政策,深圳依然可能会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但要赶上现在的水平,至少需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而且,特区之外广东的其他地区和内地省份也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腾飞。
从全国来看,开放带来繁荣,给贫穷落后的状况带来了根本性扭转,也带来了社会公平和稳定;从深圳本身来看,它不仅是特区的奇迹,也是对外开放的奇迹。 如果给深圳一个定位的话,那么,它应该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世界工业体系和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