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为什么叫长安?
历史上西安曾长期被称为长安(公元前11世纪—公元9世纪)。秦时(一说汉初)于此设长安管理戍卒,东汉末献帝初平年间始建长安城。汉朝先后定都长安和洛阳。
隋朝时期,隋文帝认为“大兴自应言大兴,长安如何应经”,曾经短暂恢复长安为大兴。唐、五代后蜀和北宋初皆以长安府、京兆府等为都城政区名称,但一般仍通称长安。9世纪中叶迁唐都至东部洛阳后,长安改为京兆府。辽、金、元时为京兆路治,元末改为长安府。明代改为西安府,治所在长安县。清袭明制,1928年废府存县,1948年又改为西安,1954年,随着陕西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长安县由咸阳市所辖改为西安市辖县。
长安一词大约在周朝初年已经在用,从甲骨文中就可以寻找的字源,长安是一个词,不是一个字,最初是动词,指前往安定(安是无危险,定是无干扰)之地的意思。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后,以“长安”谐音“长治久安”之意定都长安(以今西安地区为中心)。长安意即长治久安。“长安”的两字的发音最早在周朝时的长安已存在,直到现代的国语发音都没有变。
一、长安有安定的意思
“长安”一词出于《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对刘邦所说的“明其为天子,当因之无二,且亦权也”,后人注释说:汉中对楚,局促狭小,非帝王之都。定都长安正是为了“长安”,即长治久安。汉初之所以建都长安,是因为关中“田肥美,养战车,饶沃,倣有南山梁山、华山之饶,其中陇、豺畜牧兽处,非唯有此,还被黄河、河东谷物、关东大利而有之。又陇西、北两山、三河谷地,与天下有事,汉州常饶人兵革足用之,用此地可以治。”
也就是说,因为长安位于四塞之国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之称,建在这里可确保江山社稷长治久安之意。这是“长安”一名来历的最流行的说法。因为长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仅是地名,也是都城的代名词和国家强盛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二、长安还有一个“山南水北谓之阳”的说法
长安城南有终南山,北临渭水,此其符合坐北朝南之格局。这也是长安一名的又一说法。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后,见秦朝宫室尽被项羽焚毁,便想把都城迁往东边的洛阳。这时,有一个叫周的齐国人说:“凡建都之地,必须要群山阻隔,江河环绕,四边险要,四周肥沃之地,那么外有强大的军队,内有富饶的民众来供给,这样就能控制险要之地,进而统治天下了。”
周接着说道:“现在五关,就是东西南北五面险固的关隘,是控制天下咽喉的要道。南有终南山为险阻,北有渭河和黄河,还有波光接天的大湖,西有泾河、洛水。如果把长安作为都城,方圆千里范围以内,有山川险固的天然地理优势,又有肥沃的土地可以利用来种植小米和小麦,饲养牛、马、羊、猪等畜禽。因此说,只有长安是帝王之都。”
刘邦觉得周说的很有道理,便决定定都关中,建都长安。刘邦说:“真是个好建议,如果不在长安建都,我怎么能成为如此强大的皇帝呢?”于是赏赐周黄金千金,拜官为开国功臣。
周关于长安名称由来的说法,符合中国古代人以山南水北为阳的地理理念,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的都城建置理念,符合中国古代传统“天人合一,效法自然,道法自然”的建都选址理念,符合中国古代传统道家思想和兵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