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地铁几点?
“京华烟云”是金庸先生作品之中我最喜爱的一部,除了因为书中人物“姚木兰”这个形象正是我心中的理想伴侣之外(林忆莲演唱的片尾曲更是让我神往),更大的缘故在于我对宋朝那一段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和见解。 北宋年间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城市甚至京师,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东京“街市有燕店,店中有卖糕、麦饼、面饼、油饼等物……街市酒店,多傍马行(租马的地方)设立。”
从这几句粗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东京繁华与便利的一面——毕竟在宋代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乘车坐轿的习惯,这就导致了城市的街道必须宽阔平直以便于马车通行;而马行的存在又侧面印证了当时东京城内的“汽车普及率”——要知道北京古城的规划可是严格遵循儒家礼仪来制定的,城内道路都是纵横交错、棋盘状的。
那么当时的东京应该是一个“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城市,交通状况比今天的大多数大城市都要好。 不过,这样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垃圾清理问题。当时的东京没有下水道系统,所有的垃圾都要用竹篓收集起来运到城外焚烧或者掩埋,然而这样的处理手段显然达不到现代的垃圾处理标准,因此臭气熏天、苍蝇满天飞也是常事——这给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由此引发的瘟疫也不是没有可能。
北宋的“地铁”早上5点多就有人干活了,白天一直在忙碌着,到晚上9点才停。而且,因为北宋都有宵禁的缘故,所以在开封城内,晚上9点之后没有“地铁”,如果你要逛夜市,或者要“下班”回家,就只能走汴河的桥上了,汴河上有很多桥。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古代是没有地铁的,事实上,北宋的汴京(开封)就有,不过那时叫作“水底门”。地铁主要由几段狭窄弯曲的地道组成,地道主要修建在地下5~10米处。在汴京的“大内”,即“皇城”,也就是皇帝的宫殿里,有专用的地铁。皇帝通过地铁到龙德宫、后苑游玩和到外城的金明池、琼林苑等游乐场所游玩,皇后、妃嫔、亲王及侍卫都分段守卫在地铁内。在东京城外,在开封南关外的玉清昭应宫皇坛内,也有地铁,与外城的宣明、崇礼两坊的里巷相通,供官员和附近居民出入使用,而外城内的官民出入城外则要走城门。
在修建地铁的时候,先要向地面下的湿土打入数千个木桩,桩与桩之间用木板相隔,板与板之间用榫咬合、铁钉固定,这样挖坑就可以垂直向下深10米而绝不坍塌。在挖好了坑道之后,再在坑内立柱、架横梁,四周用土和砖石相间砌实作壁,最后从顶部向上打小孔通气,向下凿小孔排水,如此修成地道一段,然后继续向里修。
修地铁的工地,在北宋汴京有两处,一处在皇城之西、旧宣德楼之北,另一处在皇城西北的旧旧皇宫“广德宫”的位置上,后者是在宋太宗雍熙年间为皇帝出行修建的。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在皇城正南增修了宣德门,即新宣德楼,地铁才又在宣德楼之北开始修建。
修地铁时,工程人员白天施工,晚上在工地内安营扎寨,并且还搭起了凉棚以避烈日、雨雪等。因为地铁所用木板都是从外地用船运来的,木板多而重,故从汴河直运到工地,在工地开有码头三处。施工人员在码头上将木板从船上搬下,先放到“水底门”里,再由“水底门”运往各工地。